展台与舞台交相辉映,非遗与艺术共绽光荣。日前,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期间,长江经济带残疾人非遗文创展同步在湖北武汉举行,会集出现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11个省市的残疾人非遗文创精品。
散步展会现场,目光所及皆是惊喜。苏绣清雅、汉绣淡雅、苗绣灵动,阳新布贴质朴、西兰卡普艳丽,每一针都藏着地域文明风情;烙画显意境、麦秆画藏巧思、丝网版画颜色鲜活,铜雕、木雕、竹编等在刀工与织造间尽展手艺温度;彩陶古拙、木叶盏高雅,油纸伞颇具江南神韵,似乎能听见水乡的橹声……
汇展负责人鲁佳萍介绍,此次汇展共展出200多个品类、2000多件非遗著作,不只展现了非遗的千年神韵,更表现了残疾人的自强精力与共同匠心。
在贵州展台,拄着双拐的张艳梅正在向观众介绍苗绣。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绣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此次她带来了200多件著作。“这是一次很好的沟通展现时机,展现了咱们残疾人的风貌。”张艳梅说。
张艳梅出生于1977年,3岁的一次发烧让她不幸感染脊髓灰质炎,导致双下肢肌无力。从8岁那年开端,她便与拐杖寸步不离。“我不想成为家人的担负,人生的路还很长,得靠我自己走下去。”在母亲的教训和鼓舞下,张艳梅开端有用学习刺绣,技艺也越发老练。为了把握蓝靛染布技能,张艳梅常常拄着双拐在染缸旁一站便是几个小时,从未抱怨叫苦。
尔后,张艳梅敞开创业之路,她下定决心:“我尽管腿有残疾,但双手是无缺的。”现在,她的绣坊订单接连不断,带动邻近9个城镇30余名残疾绣娘灵敏工作,人均月收入近2000元。张艳梅说:“期望有更多残疾人学得一手好技艺,活得美丽且自傲。”
![]()
上海展台前,一件名为“仁鹤来祥”的绣球著作分外吸睛,路过的观众简直都会怠慢脚步,不由得靠近细看它的纹理与巧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派绣球技艺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宁介绍,该著作由她带着5名残疾人学员耗时一周共同完成,“咱们将海派非遗的神韵与武汉的黄鹤元素,融在了一个绣球中。”
近年来,杨宁一方面以公益项目的方法教授技艺给残疾学员,另一方面物色有天分的合作伙伴。他们将海派绣球开发成赋有艺术气味的产品,大尺度著作可当作厅堂、书房的吉瑞摆件和工艺品展现,小尺度著作可作为耳环、项圈、胸针、车挂、包挂、扇坠、毛衣链等饰品,经过种种途径展现展销。
残疾人学员学习非遗技艺的热心深深地感动着杨宁:“不少人稍加指点,就能迸发出创意。他们有才调,现在又有了展现的窗口。”
一件件非遗著作的纹样和肌理,都浸着创作者的汗水。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大街阳光家乡园长胡君带来了20多位残疾人学员制造的汉绣国风手包等著作,她说:“这些著作是学员用双手织造的愿望。”
“做一把油纸伞,要阅历选竹、制伞骨、裱纸、绘花等70多道工序,对残疾人来说并不是特别简单。”江西遂川县黄坑油纸伞第25代传承人胡海华有近10位残疾人学徒,他带着与学徒纯手艺制造的油纸伞参展,期望学徒们的尽力被更多人看见。
江苏宜兴32位残疾人的95件非遗著作露脸本次汇展,肢体残疾的刘丹制造的《玉兰春》紫砂壶,以细腻工艺雕刻玉兰开放之姿,涵义“窘境蜕变生花”;视力残疾的张荣法带来《碧玉青瓷》茶具系列,釉色温润如翠玉,器型兼具传统高雅与现代美学特色……
在非遗传承的工作里,残疾人传承者正以超乎寻常的意志与酷爱,为陈旧技艺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气。正如一位现场观众所说:“咱们看见的不只对错遗的活态传承,更是一群人用酷爱对立命运、用匠心点亮日子的动听图景。”
